
MOLAR FRESH 2021年第11期
人工智能新鲜趣闻 每周五更新
我在B站追AI续写故事,AI续写到底有多野
今年以来,由AI续写故事作为文本的视频在B站悄然流行开来,一些up主利用市面上的AI创作应用续写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再将新的作品以人声演绎,配上BGM后制成视频。
经过AI的一顿操作,名著成了爆款爽文,前有诸葛亮开战斗机,后有庄子研究“三体”,各种平行世界信手拈来,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比过去的地摊文学还强。
其实,对于相关工具的使用者而言,用AI进行创作并没有技术门槛:只需输入文学作品的某些片段,AI创作机器就会根据给定文字的内容与风格对故事进行续写,这些经过AI二次创作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离奇,与原作的走向大相径庭,这种内容因为反常规和新鲜感而受到一些网民的追捧。

早在2011年,《洛杉矶时报》就开始研发面向地震领域的自动化新闻生成机器人Quakebot。2013年3月,Quakebot因率先报道南加州发生的4.4级地震引发关注:2014年3月,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Quakebot用时3分钟就完成了相关报道的写作和发布。同年7月,美联社引进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开发的新闻写作机器人,开始使用自动生成新闻技术。此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和路透社等媒体都走上了自动化新闻发展的道路。
来源:全媒派
AI拯救了给“一只只给海星打毒针”的人类
季度海星暴发对濒危的珊瑚来说是天敌。为维护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人类想到让潜水员给海星注射硫酸氢钠致死。2005年,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机器人专家Matthew Dunbabin已经发明了能够在复杂的珊瑚礁中巡航的水下机器人,并在2014年拥有了第一代“清理海星”的水下机器人。经过多次室内训练和野外珊瑚礁的现场调试,机器人识别和打针的精确度达到了99%。
为解决第一代水下机器人成本高、体型笨、操作难的问题,Matthew团队又打造了第二代水下机器人RangerBot,把潜水员们从繁琐又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清理海星的效率也大大提升。往常潜水员无法到达的区域,比如有鲨鱼和鳄鱼出没的海域,机器人都可以长驱直入。
再后来,Matthew团队又和来自南十字星大学(SCU)的研究者合作,继续改造出了第三代机器人,取名为LarvalBot,让它把珊瑚的浮浪幼虫洒到退化的珊瑚礁。

今年2月,RangerBot走出大堡礁,被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航道管理局(GCWA)征用。除了多个摄像头,RangerBot还拥有可以导航的声波传感器以及可以抓握物品的机械臂,这样它可以在黄金海岸的周边水域做更多工作,比如,协助海洋栖息地调查、海床沉积物采样以及导航设备的维护检查,还可能帮助海事机关执行搜救任务。
来源:果壳
靠AI审案,把法律的问题交给机器人
今年4月14日,中国法院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将一直不被资本市场关注的“AI+司法”带到了大众眼前。
早先,阿里巴巴用AI技术仅花了1秒便完成600份合同审查,秒杀8位专业律师。2019年,阿里达摩院推出“AI法官”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信息检索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SIGIR官网。不止如此,京东也在2018年9月发布基于其自研语音识别技术的法律机器人。从现今科技巨头的举措及相关应用来看,AI在智慧审判、智慧审管和司法大数据等几个方面为司法领域提供了高效的工作效率。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司法审判领域,“人机合作”的审判模式或将成为常态。但是在审判的过程中,AI能起到的还是辅助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的实现记录、检索和梳理。但对如何裁判、如何梳理案件焦点问题,还是需要法官自主完成的,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案件裁判过程、裁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来源:探客Tanker
AI超胆侠,让智能手机听声生成3D图像
近日, 格拉斯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使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具有类似蝙蝠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即可创建三维图像。类似于超胆侠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安全和医疗保健领域。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利用反射回声来生成图像,类似于蝙蝠使用回声定位进行导航和狩猎的方式。
研究人员提出的算法能够测量扬声器发出的声音片段或小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脉冲在室内空间内发射并返回到传感器所需的时间。通过巧妙地分析结果,该算法可以推断出一个房间的形状、大小和布局,以及挑选出存在的物体或人。结果以视频形式显示,将回声数据转化为三维视觉。

来源:新智元
「白帽黑客」多次破解特斯拉后盯上奔驰
在电影中,黑客远程控制路上的汽车制造混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果这种场景在现实中发生,网联汽车的安全性令人怀疑。为促进网联汽车产业安全稳健的发展,在2016 年 9 月,腾讯安全科恩实验室就对市面上的各种网联汽车展开安全性研究。
作为守护网联汽车安全的「白帽黑客」,科恩实验室先以远程无物理接触的方式成功破解特斯拉。在此之后,科恩又先后发现了宝马、雷克萨斯等汽车的一些安全问题并于 2017 年和 2019 年再度破解特斯拉。在 2017 年的实验中,他们做到了手机解锁特斯拉车门、远程刹车、控制多个电子模块(理论上可以掌控全车)等操控。
现如今,他们又有了新的成果。该实验室刚刚发布的《梅赛德斯 – 奔驰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综述报告》显示,他们在奔驰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MBUX 中发现了多个相关漏洞,并成功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ead Unit)和车载通讯模块(T-Box)的部分攻击面上实现利用。
在实验环境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物理接触获得车机权限,随后实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ead Unit)某些功能的远程控制,例如更改内部氛围灯的颜色、在信息娱乐屏幕上显示图像等。同时,在调试版本的车载通讯模块(T-Box)上,他们能够在有 shell 权限的前提下,入侵 T-Box 内部一个发送 CAN 信号相关的芯片,这样就可以从 T-Box 内发出任意的 CAN 指令。
来源:机器之心
END

掌握AI咨询
了解更多科技趣闻
长按扫码 关注我们
原创文章,作者:整数智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gent-universe.cn/2021/05/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