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天,黄叔总共花了10个小时的时间,把自己一直想做的2个产品在AI的帮助下完成了开发,整个过程非常的让我沉浸其中,很像是玩游戏!完成了阶段性开发后,仔细一琢磨,对于过去多年一直需要依靠研发才能完成产品开发的的PM们来说,天真的变了!!!
即友@Linus.ai 的总结非常的贴切:
Cursor就像开车,纯人力coding就像跑步。虽然这台车现在可能还有点bug,但是绝对是变天了。而且开车不需要会跑步作为前置条件。
怎么理解呢?半年前我请教过全栈工程师,如何才能入门去开发一款产品,答案是:
先学basic,JavaScript+React(组件等要素理解好)
再开始做Chrome 插件,使用AI辅助交流的方式实战中学习
半个月入门,1个月1:1复刻,1个月做自己项目
3个月出师!
在Claude、Cursor的帮助下,事实上我基本0代码入门,用3小时就“穿越”上述原来必备的技术栈,已经完成了Chrome插件的开发!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全面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包括:
-
我10小时完成2款产品开发的经历 -
过去为何多年不得门而入 -
为何说产品经理变天了
01 只用了10小时,完成2款产品开发
先说说第一个产品,一款Chrome插件:Tab Group Organizer
它是干啥的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一键完成Chrome标签页自动分组的工具。
Chrome是大部分人使用的浏览器工具,我们会用它打开大量的网页。插件是可以根据大家自定义的域名规则,一键完成自动分组:
比如我把即刻和微博网页分到了社交媒体组,把我自己飞书文档的网页也都放到一组,这样对于标签的管理就会变得更加的简洁方便。他是每一次创建自动的为大家分组一次,分组完之后,你仍然可以把标签进行各种拖动,在前面的图我就把flomo拖到了黄书飞书的组里面。
这个插件现在正在上架审核中,有可能过段时间大家能在Chrome应用商店里面查看下载到。
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我是如何依赖Claude完成这款产品的开发的:
我是对使用Monica.im里的Claude模型,来进行对话,首先第一步,我把想实现的需求告诉给它。
接下来,它就会直接开始进入我的需求进行代码的编写。
并且明确的告诉我如何去创建文件以及在Chrome里把这个程序给加载出来。
之后你再把错误提示告诉他,他会自动检查,并且给出具体的代码调整方案。
包括你有新的需求迭代了也可以直接告诉他。
这样一步步的对话,整个插件就开发完成了,整体的工作流大致是这样的:
重复这个循环,大约两个小时左右,整个插件就开发完成了。
再说第二个产品,AI资讯个人推荐网页:黄叔精选
那刚才说的浏览器插件,它是一种最简单的产品形态。你可认为它其实不是一个AI应用,更多是一个使用AI进行产品开发的简单工具。
接下来这个产品它就相对复杂一点点,这个产品是人+AI,AI必不可缺,先看一下截图:
它使用微信里的服务号作为入口,左一这张图每天推送的消息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AI产品,叫做降噪AI日报,它会每天去抓取指定的AI信息源,使用大模型来对每一条信息的质量进行打分,选择分数高的若干条内容做摘要等,每天早上9点推送,这样大家打开就能看到优质的信息,不用担心错过,帮助大家降噪。
服务号右下角入口是我自己独立开发的产品,点击后可以看到一个信息流,每一屏就是一个经过我个人筛选的优质信息,给出了评分、摘要、关键词,点击标题可以阅读原文。
支持搜索,比如说搜“朱”,一条朱啸虎的内容就出现了。
它的整个工作流是这样的:
核心就是我看到好内容,丢给AI分析,然后用工程的方式自动化的放到网页上,大家可以查看。
嗯,如果你想体验的话,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服务号:
它的开发过程呢?其实一开始我也是用的Claude来进行对话,就像前面的Chrome插件一样,但是后来发现效率很低,什么意思呢?
放个截图:
左边是我自己在编程时使用的Windows自带记事本,右边是Claude的对话窗口。
每次报错修改,经常Claude只输出需要调整的部分代码,这时我有两种选择:
-
仔细对比一下,看看具体哪些函数有了调整,对应的复制粘贴(眼睛都得看花了) -
把源代码全部提交给Claude,让它参考着完整输出一遍(得等漫长的时间)
都很不丝滑,于是就开始用上朋友们推荐的Cursor,说里面集成了Claude 3.5,可以很方便的整合到一起进行AI编程。
体验下来确实非常牛,举一个场景你就能知道它如何整合Claude了:
上图有左中右三个主要的区域:
最左侧的是文件管理区,点击哪个文件,就打开哪个文件进行编辑。
中间的是代码编辑区
最牛的是右边的对话区,可以使用Claude基于你的代码文件直接进行交流。
比如我需要调整某个需求,用自然语言提交,然后它会基于现在的代码给出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会带有对原来的代码进行改动的部分,你只需要选择接受,它就会自动的去覆盖原来的代码。
你看中间区域,上半部分是正常样式,下半部分被一个灰色蒙版盖住,就是它正在逐行的修改代码ing。
也就是说,有了Cursor,我把前面两个窗口的事情,放到了同一个工作区域内了,并且三个窗口都在一起,大模型也有了上下文,用群友张成的说法就是:
“你所有的行为,编写,看结果,看错误,都在一个上下文里”
并且基本都靠AI来驱动。
这样交互效率就大幅得到了提升。
当然,由于这个产品要相对更加复杂一些,里面也涉及到了很多过去我没接触过的技术栈,报了很多错误,所以花的时间更长了,总共8小时,完成了当前版本的工作:
至此,整个开发过程简单分享完毕了,还有很多细节,在后面的内容里逐渐补充上来:
02 为何过去多年不得门而入?
作为一名产品老狗,一直希望自己独立开发一款产品,这也是为何加持了Claude Sonnet后,我沉迷了10个小时的缘故。
但过去为何一直没有开始呢?其实还是门槛太高的原因。
回顾自己过去学习编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阶段1:自学编程
大学时期的C++,工作后自学SQL、Pythob,都是坚持不下去,为啥呢?为了实现一些需求,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太高了,并且自己也并没有编程天赋,着实为难啊!
阶段2:GPT4阶段
等到了GPT4,又引来了一轮曙光,似乎AI行了?
特别是一年前,看到上面这篇文章,于是按照着里面的教程,仔细看了,也去操作了。
卡在哪了呢?现在反思还是卡在GPT4的代码能力不强,很多时候生成的代码不可用,基于报错信息修改也往往无效,导致我再次放弃。
阶段3:Sonnet阶段
一直到最近,Cursor的火爆,又让我想起Claude推出Artifact后,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轻松的完成一些小工具的开发,并能很快实现预览。
于是再捡起来,发现这次行了!
所以从前面三个阶段来看,至少对我来说:
现在我想走到自己做一款产品的目的地,不再需要先学会跑步了,可以直接开车,尽管这辆车还有这样那样的bug!
就像工业革命火车出现的早期,马是可以更快的,但是很快就被远远地摔在身后。类比来看,我想要很快的做出产品,不需要先学会骑马,而是可以直接去开火车。
这导致了产品经理的未来可能会发生巨变,下面要说说我的暴论了:
03 产品经理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
我们设想一下,过去移动互联网时期,产品经理是如何开发产品的:
每一次都需要大量的思考/准备,再通过研发来实现需求,然后再上线,交付给用户,从而获得反馈。如果没有研发,产品经理很难发挥出自己思考的价值,因为缺少了产品来承载,而产品又依赖于研发来实现,这导致在很多团队里,产品需要哄着研发,或者说要让研发成为自己的伙伴,所以就出现了两种典型的情况:
一种是程序员鼓励师,甚至某大厂产品对研发的奶茶口味了如指掌。另一种是产品和程序员打架。。。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团队里,产品经理在岗位上没有管理研发的权利,非常依赖于软能力,一旦双方价值观/对产品的判断/KPI不合,就很难合作。
那现在不一样了:
产品经理现在不再需要求着研发同学了,自己就可以指挥AI去进行开发和测试,并且整个环节用嘴就行,有手就可以!是不是很简单?
前面我说了自己10小时开发2款产品就是典型例证,不用求别人,有什么自己想做的,自己就动手呗。
也就是说,只要有想法,有比较强的动作能力,就可以用AI去开发自己的产品了。
这会儿你会问了,开发出一个产品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产品经理的核心壁垒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才能让你和其他产品经理拉开段位?
过去我面试过上千位产品经理,能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人不多,在我自己的理解里面,抛开天赋异禀的选手不算,好的,产品经理大概有这么几个核心:
-
洞察/抽象 -
用户 -
决策
toC产品特别吃对用户的洞察,这又是需要长期泡在用户中才能获得的,大量的经验里能萃取出抽象出关键的洞察,从而拿出产品方向的决策。
那在公司里,执行岗的产品很难有决策权,没有对结果负责,是不大能拔高产品认知的。
OK,那现在,不用依赖公司,你就能自己开发产品,并且放到市场上,基于产品和用户接触,从而获得经验来抽象洞察,也能在一次次的产品落地中执行你的决策,且从用户和数据那里获得对决策的反馈。
除了这一个,想想你去面试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拿一个自己用AI开发的产品当成你的项目经验去讲述。那这是不是比去大厂做实习或者没有产品经验来的强蛮多啊?这可是真刀真枪的!
从这个角度你去思考一下,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他先用了AI去开发产品,而你没有那同等起跑线情况下,你是不是会落后于别人?
再延伸一下,假如你仍然还是一个执行岗的小虾米产品,你的老板先用上了AI来开发产品,此时你的能力又不能快速辅助老板理清他的思路。然后你的原型能力、需求描述能力又说服不了他。那为什么还需要你呢?为什么不能直接指挥AI去开发产品呢?
单纯依靠人的话,在短中期,很快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幅下降。
想想在AI生图出现后,设计师的情况吧!AI编程之后也会大幅影响到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04 补充说明
其实这两天关于使用AI编程来开发自己产品,整个过程我都在自己的社群里面同步公开。能够持续响应的人大部分是已经在使用AI进行编程的朋友,这个比例依然非常的小。
一方面你可以认为产品经理的执行力太差了,另一方面愿意结合AI去改造自己的他一定会吃到最大幅的红利。
这就是这件事情的两面性,看你怎么去理解。
那另外一点是AI编程是无敌了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使用AI编程去解决简单的产品,效率比过去肯定提高了100倍的水准,你看我自己就是典型,过去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学会编程,到现在用10个小时完成了两款产品的开发。
但是AI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复杂问题。
1h:废了。。。接入流光卡片未成功
1h:把Prompt提示词从stript.js里剥离出来,方便今后随时调整Prompt,以及多Prompt
比如我在开发黄叔精选的过程中,上面两个卡点就吃了不少时间。
第一个流光卡片API,需要本地部署,然后有一些前置依赖条件,这是我加了对方创始人交流后才知道的,但是AI一直以为自己读了API文档就能搞定。
第二个我把Prompt单独放到了一个文件内,prompt.md,但是HTML要读取本地文件,是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为此我还单独下载了Python,并在本地开一个网页端才能解决:
稍微复杂的问题,在你不了解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还是有点困难的。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遇到困难再解决困难,这话是黄铮说的:
大部分知识是无效的,先干了再说,边干边解决问题,这一点很像创业,也很像人生!
05 结尾
这10个小时,真真切切的改变了我对AI编程的看法,一切的起源还是看到Cursor后的好奇心再次被激发,于是从Claude起步去尝试,一点点的闯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像玩游戏,而且编程给的反馈非常快,小问题解决了能让你开心好一会,然后继续解决下一个小问题!
所以我把产品拆解成了很多的小节点,一个个磕,非常的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一个之前预约了交流的明星创业者我都说再晚几天,哈哈哈。
本文相对轻松的说出了这两天之后的一些思考,不成熟,甚至对产品经理未来冲击的思考也是个暴论,但是我们是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这种趋势存在的可能性的,也希望大家动起来,真的开始用AI编程,说得多不如捞起袖子下场,产品经理过去最大的弊病就是打嘴炮!
现在时机来了!我们一起搞定它!
为此我打算拉个社群,方便大家交流AI编程,后面考虑开个小课,给大家讲讲AI编程的实战体验,包括了我自己的开发感受,以及伙伴Josh的28天完整产品上线的认知:
群二维码见下面这个:
如果群满了,进入我公众号后台,回复“AI编程”,获得最新的群
原创文章,作者:Super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gent-universe.cn/2024/08/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