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这几天好几位同学即将发文章时面临的疑问,我也趁这个机会,简单梳理一下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作者顺序这点事,好让大家不要反复纠结,好把精力放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比如,”有其他高校的老师要和我合作,并且给赞助实验环境和美刀,我该将他放到哪个位置呢?“


再比如 “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帮我做了数据分析和全文校对,是不是要把他放二作?”


又比如,“有个合作方,需要第二作者通讯,那导师又该放哪?”

……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对于科研小白来说,发表SCI论文是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而论文署名则是科研伦理和学术贡献的直接体现。


署名不仅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还直接影响硕博士毕业、职称评审和职业发展。本文将从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作者顺序的含义出发,结合实际场景,为你提供清晰的署名指南。





一、第一作者:科研工作的核心贡献者


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执行者和撰写者,通常承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核心任务,贡献占比超过50%。

对于硕博士生而言,第一作者论文是毕业的硬性要求,也是展示独立科研能力的关键。例如,某博士生独立完成一项新型材料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后职位。

如果研究需要与同门合作,务必提前书面约定贡献分配。例如,某博士生负责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同门负责数据分析,最终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同门为第二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

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且贡献均等,可以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标注方式。例如,跨学科合作中,A负责实验设计,B负责数据分析,两人贡献均等,最终标注为共同第一作者。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期刊都允许共同第一作者,投稿前需确认期刊政策。

并且,单位的政策对共一作者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所以,当你要决定共一的时候,一定要从投稿期刊和评价单位两方面慎重考虑。

简而言之,如果自己是成果的主导者,必须第一作者,而合作方看贡献而定其顺序,共同一作需要谨慎。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二、通讯作者:学术责任的承担者


通讯作者负责论文投稿、审稿沟通和学术责任担保,通常是课题负责人或导师。然而,通讯作者并非导师专属,青年学者在独立课题中也可担任。例如,某硕博士研究员独立完成研究并撰写论文,同时担任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体现了其独立科研能力。

此外,在大规模合作研究中,通讯作者可能由合作方的负责人担任。例如,某博士生依赖合作实验室的设备完成研究,最终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合作方导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学生的核心贡献,也尊重了合作方的支持。

这里小小提一点,对于英雄不问出处的期刊,而导师又非常繁忙,建议自己拿下通讯作者,毕竟论文投稿和审稿沟通等工作非常琐碎,并且对时效性要求高,一旦错过revision submission的时间节点,对于后续文章review和decision的进程影响很大。

当然,如果期刊看导师名头,而导师依然很忙(这是正常状态),那就不妨借用他的账号来处理,当然前提是要和导师沟通好,毕竟涉及到账号隐私,看你们的关系咯。

所以,通讯作者的设置,一看自己导师的意见(毕竟你还在他旗下嘛),二看你自己的评价单位(你也得考虑grant和学校的优惠政策吧),一般情况下,通讯作者建议由导师来。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三、作者顺序:贡献的直观体现


作者顺序通常按贡献降序排列(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但在某些学科(如数学)中,可能按姓氏字母排序。中间作者虽然排名靠后,但可能承担了关键技术贡献,例如提供实验设备或开发数据分析代码。例如,某研究人员作为第三作者参与了一项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验设备,最终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

在大规模合作研究中,作者顺序可能通过协商确定。例如,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涉及数十个实验室,最终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作者名单长达两页,其中标注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所以,一般情况下按贡献度来排顺序,当然,某些期刊是按字母排序,投稿前仔细看清楚。具体怎么排,一作我说了,通讯我说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人情世故了。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四、实际场景与署名策略


基于上述解释,下面的几个案例场景供大家参考。


场景1:硕博士毕业需求

  • 目标:确保至少2篇第一作者论文。

  • 操作建议:独立完成研究时,自任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与同门合作时,提前书面约定贡献分配;依赖外部资源时,协商署名安排。

  • 案例:某博士生因实验仪器依赖合作实验室,协商后作为第一作者,合作方导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场景2:导师的署名位置

  • 常规操作:导师作为通讯作者,体现其对课题的指导与资源支持。

  • 例外情况:若导师深度参与研究,可列为共同第一作者(一般情况下不必)。

  • 案例:某导师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最终与博士生共同列为第一作者。




场景3:多机构合作研究

  • 分配原则:按实际贡献排序,跨机构作者需明确分工。

  • 案例:某跨国合作论文中,A团队负责算法设计(第一作者),B团队提供临床数据(第二作者),C团队负责验证(第三作者),通讯作者由主要资助方负责人担任。




场景4:企业合作与赞助

  • 处理方式:若企业仅提供资金/设备,可列于致谢;若企业人员参与研究设计,可列为中间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

  • 案例:某药物研发论文中,药企科学家因指导实验方案被列为第三作者,企业列为通讯作者单位。




场景5:论文提交后发现作者遗漏或署名错误

  • 操作建议:立即联系期刊编辑部,说明情况并提交修正请求;提供补充材料(如作者贡献声明和书面证明);投稿前仔细核对署名信息,避免重复错误。

  • 案例:某研究团队提交论文后发现一位数据分析人员被遗漏,及时联系期刊编辑部并提交修正请求,最终论文顺利发表。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五、总结与建议


  • 明确贡献:在合作研究中,提前明确每位作者的贡献,并书面记录。


  • 合理排序:作者顺序应按照实际贡献排序,学术伦理标尺应当如此,当然“人情”或“惯例”问题,请自己深度思考一下先。


  • 标注说明:在投稿时附上详细的作者贡献声明,明确列出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期刊也会有这样的要求,投过就懂。


  • 尊重合作:在大规模合作研究中,尊重每位作者的贡献,合理分配署名位置,多沟通,理清“人情”或“惯例”,最终皆大欢喜!


通过以上合理规划与合作,科研小白当然也可以顺利完成SCI论文的署名安排,为学术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助大家,在日后的投稿工作中更加高效和顺利!


AI学术|SCI论文署名全攻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与署名顺序,一篇搞定!


大家如果还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请留言,一一答复~


关注我,了解学术研究之路中关于AI的一切~


原创文章,作者:门童靖博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gent-universe.cn/2025/03/42895.html

Like (0)
Previous 2025-03-08 23:41
Next 2025-03-10 10: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